close

這篇文章是小雨朵一直都很疑惑的地方,
為什麼我們不能去大自然的地方,
欣賞、喜歡這些美麗的小昆蟲,
因為人類的關係,
讓牠們失去生命,
如果牠們已經自然死亡,
才拿來做成標本,
那小雨朵還接受,
相信應該是在最漂亮的時候,
強迫被製成標本,
更顯得出人類的殘忍,
可不可以從現在開始,
拒絕這樣商業買賣,
沒有人買,就沒有人賣。


文章來源:嘉義。人文誌
記得幾年前曾經到台南的烏樹林糖廠參觀,當時糖廠的經營走向已經開始有點偏離原本的糖業、五分車歷史,在廠區內出現了一些類似園遊會的攤位,以及一座由某大學生物資源系指導設置的「昆蟲生態館」。
當時對於那座昆蟲生態館最大的印象,就是裡頭有一些昆蟲的標本展示,但令我不太能夠苟同為「昆蟲生態」的部分,就是將蝴蝶標本做成「萬花筒」模樣的產品。那種感覺,一點也不「生態」,反倒像是在展示人類對於昆蟲世界的無知與殘忍。轉載自聯合報:蝴蝶標本做成的一朵花\

最近偶然又在報章媒體看到這間學校又在校內成立了一間「昆蟲資源生態館」,居然又看到這種把蝴蝶做成萬花筒的「藝術品」再度出現。主辦者認為,這間昆蟲資源生態館的最大特色,就是「將趣味、藝術元素融入昆蟲標本」!

看到這數千隻昆蟲不是在他們原本成長的自然環境裡頭被觀察,而是被做成一個一個僵化的屍體標本排成「有藝術感的圓圈」想來吸引民眾參觀?我蠻懷疑這種事情是否也可以被認為是我們台灣特有文化的一部份。

前陣子從日本流行到台灣的的甲蟲風潮,也讓許多家長花了大把銀子購買許多台灣本土的,或千里迢迢從南亞、中南美洲、世界各地...被抓來的獨角仙、鍬形蟲,給小朋友們做「生態教育」。這種消費市場創造出來的「生態教育」,不止過於片面刻板,恐怕還會帶來外來種的危機。

我一直無法理解,觀察生態為何不是到自然界去觀察,如果我們希望去理解昆蟲世界的奧妙,為何不是去友善的對待他,而是非得用這種「僵化的保存」來讓民眾認識「昆蟲生態」?而且還非得用消費市場的思維去想像一個人造的昆蟲世界?

如果我們可以認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,那麼更應該避免只用「人」的單一角度來理解不同的生態體系。我相信昆蟲的採集有其學術研究價值與貢獻,但對待這些被研究的對象,更需要一個同理心來對待他們。而這種想把昆蟲標本當成藝術品來製造的行為,就明顯缺乏了尊重生命的價值觀,而只為了滿足人類的慾望,則真的是太不「生態」了!

引用通告地址: http://www.ccha.org.tw/blog/trackback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雨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